海金沙
A+醫(yī)學(xué)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海金沙 | 中藥圖典 |
海金沙 Hǎi Jīn Shā |
|
---|---|
![]() |
|
別名 | 金沙藤、左轉(zhuǎn)藤、蛤蟆藤、羅網(wǎng)藤、鐵線藤、吐絲草、鼎擦藤、猛古藤、左轉(zhuǎn)藤灰、海金砂 |
功效作用 | 清利濕熱,通淋止痛。用于熱淋,砂淋,石淋,血淋,膏淋,尿道澀痛。 |
英文名 | Japanese Climbing Fern Spore |
始載于 | 《嘉佑本草》 |
毒性 | 無毒 |
歸經(jīng) | 小腸經(jīng)、膀胱經(jīng) |
藥性 | 寒 |
藥味 | 甘、淡 |
海金沙
Spora Lygodii
(英)Japanese Climbing Fern Spore
別名 鐵蜈蚣、金砂截、羅網(wǎng)藤、鐵線藤、蛤喚藤、左轉(zhuǎn)藤。
來源 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 (Thunb.)Sw.的孢子?! ?/p>
目錄 |
植物形態(tài)
多年生攀援草本。根莖細長,橫走,黑褐色蔌栗褐色,密生有節(jié)的毛。莖無限生長;葉多數(shù)生于短枝兩側(cè),短枝長3~8mm,頂端有被毛茸的休眠小芽。葉2型,紙質(zhì),營養(yǎng)葉尖三角形,2回羽狀,小羽片寬3~8mm,邊緣有淺鈍齒;孢子葉卵狀三角形,羽片邊緣有流蘇狀孢子囊穗。孢子囊梨形,環(huán)帶位于小頭。孢子期5~11月。
生于山坡草叢或灌木叢中。主產(chǎn)廣東、浙江;全國大部地區(qū)均產(chǎn)?! ?/p>
相關(guān)信息
藥用部分:干燥成熟的抱子;全草。
采制: 秋季孢子未脫落時采割藤葉,曬干,搓揉或打下孢子,除去莖葉。
性大辯論 孢子粉狀,棕黃色,質(zhì)輕滑潤,著火燃燒發(fā)爆鳴及閃光。濕微鏡下觀察,孢子呈四面體,極面觀鈍三角形,極軸長58~72(~97)um,具3裂縫,周壁具瘤狀紋飾。氣微,味淡。
化學(xué)成發(fā) 孢子含海金沙素、棕櫚酸、油酸、亞油酸、(十)-8-羥基十六酸[(十)-8-hydroxyhexadecanoic acid]和脂肪油。
性味: 性寒,味甘。 歸膀胱,小腸經(jīng)?! ?/p>
功能主治:
驗方:
1.燙火傷:海金沙莖、葉燒灰存性研成細末,用麻油調(diào)搽患處。
3.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肺炎、支氣管炎:海金沙藤30克,大青葉15克,水煎服。
4.熱淋:鮮海金沙莖葉30克,搗汁,冷開水兌服。
5.乳腺炎:海金沙根20~30克,黃酒、水各半煎服,暖睡取汗;另用鮮海金沙莖葉、鮮犁頭草各等份,搗爛外敷。
附注 海金沙全草有抗菌、利尿作用。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腮腺炎、尿路感染等。
釋名:竹園荽。
氣味:甘、寒、無毒。
主治:1、熱淋急痛。用海沙草陰干,研末。每服二錢,煎生甘草湯調(diào)上。藥中加滑石亦可。
2、小便不通,臍下悶滿。用海金沙一兩、臘南茶半兩、一起搗碎。每服三錢,生姜、甘草煎湯送下。一天服二次。
3、小便膏淋如油。用海金沙、滑石各一兩,甘草梢二錢半,共研為末。每服二錢,麥門冬煎湯服。一天服二次。
4、血淋。用海金沙研為末。每服一錢,用親朋汲水或沙糖水送下。
5、脾濕腫滿(腹脹如鼓,氣喘,不能星臥)。用海金沙三錢,白術(shù)四兩、甘草半兩、黑牽牛頭一兩半,共研為末。每服一錢,水送下。能瀉為好。此方名“海金沙散”。
7,為著名飲料“王老吉”的主要原料
現(xiàn)代研究
1.化學(xué)成分:海金沙含高絲氨酸,咖啡酸,香豆酸,脂肪油。
2.藥理作用:本品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福氏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海金沙還有利膽作用。
參看
|
關(guān)于“海金沙”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