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棘豆

跳轉(zhuǎn)到: 導航, 搜索

甘肅棘豆
Gān Sù Jí Dòu
別名 色舍兒
功效作用 解毒醫(yī)瘡,止血利尿。治各種內(nèi)出血
英文名 Herb of Kansu Skullcap
始載于 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毒性  
歸經(jīng) 心經(jīng)、肺經(jīng)小腸經(jīng)
藥性
藥味

【草藥名】: 甘肅棘豆

異名】色舍兒(藏名)。

【來源】為豆科植物甘肅棘豆的全草。

【植物形態(tài)】甘肅棘豆多年生草本,高15~20厘米?;坑蟹种?,疏生白色長柔毛,間有黑色短柔毛。單數(shù)羽狀復葉,長5~10厘米;葉軸上面具溝,密生白色間黑色長柔毛;托葉卵狀披針形,基部連合,與葉柄分離;小葉13~25,卵狀矩圓形至披針形,長8~13毫米,寬4~6毫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兩面有密長柔毛??偁罨ㄐ蚪^狀,腋生;總花梗長5.5~15厘米,有白色間黑色長柔毛;花萼鐘狀,長約9毫米,寬約3毫米,密生黑色間有白色長柔毛,萼齒條形,與筒部近等長;花冠黃色,長約12毫米。莢果長橢圓形或矩圓狀卵形,長8~12毫米,膨脹,密生黑色長柔毛。生于干燥草原、山坡、河邊或林下。分布甘肅、青海、四川、云南等地。

【采集】7~8月采,切段,曬干。

性味】微辛,溫。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shù)據(jù)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草有毒。在自然狀態(tài)下能引起馬和綿羊的慢性中毒,一般發(fā)生于含該植物密度大、面積廣的草場,每年8月到翌年4月長期在該草場放牧則引起中毒,到春季牧草缺乏,患畜營養(yǎng)不良即導致死亡。病期最少3個月以上,1—2年者更為多見。由于該植物分布較廣,能造成重大的經(jīng)濟損失。馬中毒癥狀出現(xiàn)非常緩慢,一般難于發(fā)現(xiàn)。初期行走遲緩、呆立無神、心跳微弱,有時心律不齊、氣喘,逐漸發(fā)展為腰背僵硬,有時驚恐,全身肌緊張甚至倒地;再嚴重時頭頸僵直、運動失調(diào)、呆滯、唇肌運動障礙、視力減退,進而出現(xiàn)視力障礙、’采食和飲水困難、循環(huán)衰竭而死亡。母馬則有不孕、流產(chǎn)死胎等。綿羊中毒癥狀與馬相似,也以運動障礙為主,反應遲鈍、步態(tài)蹣跚、仰頭行走、跑步時易跌倒、視力障礙、心跳減弱、節(jié)律不齊。母羊多發(fā)生不孕、流產(chǎn)和死胎。病期達3個月到1年。人工飼喂也能引起馬、綿羊、家兔和小鼠中毒。馬和綿羊癥狀同上。家兔于15天后出現(xiàn)呆立、遲鈍,25天后站立不穩(wěn)、四肢無力、前肢外展、后肢拖拉。小鼠有活動減少、被毛蓬松。對上述動物的生殖能力均有明顯的影響。馬和締羊的病理變化主要是實質(zhì)器官和腺體有空泡變性,如大腦皮質(zhì)小腦髓質(zhì)、基底神經(jīng)節(jié)、延腦脊髓灰質(zhì)中的神經(jīng)細胞,肝細胞、腎曲管的上皮細胞等均可發(fā)生空泡變性等。實驗表明本屬植物中毒和硒化合物中毒的癥狀、病變都不相同;其有毒成分及其作用機制尚不明。

【歸經(jīng)】入心、肺、小腸經(jīng)。

【功用主治】解毒醫(yī)瘡,止血利尿。治各種內(nèi)出血。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2~5錢。

中藥化學成分】含一種黃酮衍生物:5,4'-二羥基-7-甲氧基黃酮-3-O-(6-十六酰-β-D-吡喃阿卓糖甙)[5,4’-dihydroxy-7-methoxyflavone-3-O-(6-hexadecanoyl-β-D-altropyranoside)]。全草還含揮發(fā)油77種,其中下列7種成分的含量較高:順式金合歡醇(cis-rarnesol),月桂酸(lauric acid),肉豆勞蔻酸(myristic acid), 12-甲基肉豆蔻酸(12-methrmyflstic acid),6,10,14-三甲基十五烷酮-2(6,10,14-trimethyl-2-pentadecanone),壬二烯酸醛(nonadienoic aldehyde)和棕櫚酸(palmitic acid)。

關(guān)于“甘肅棘豆”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y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