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龍芻
A+醫(y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石龍芻 | 中藥圖典 |
石龍芻 Shí Lónɡ Chú |
|
---|---|
別名 | 龍須、草續(xù)斷、龍珠、龍蒭、龍鬢、龍木、草毒、龍華、懸菟、龍須草、縉云草、龍修、懸莞、方賓、席草、草龍蒭、胡須草、野席草、草龍zou |
功效作用 | 利水,通淋。治淋病,小便不利。 |
英文名 | pith of Common Rush |
始載于 |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
毒性 | 無毒 |
歸經(jīng) | 心經(jīng)、小腸經(jīng) |
藥性 | 涼 |
藥味 | 苦 |
石龍芻
(《本經(jīng)》)
【異名】龍須、草續(xù)斷、龍珠(《本經(jīng)》),龍蒭、龍鬢、龍木、草毒、龍華,懸菟(《吳普本草》),龍須草、縉云草(崔豹《古今注》),龍修(《山海經(jīng)》郭璞注),懸莞、方賓(《別錄》),席草(《本經(jīng)逢原》),草龍蒭(汪連仕《采藥書》),胡須草、野席草(《浙江民間草藥》)。
【來源】為燈心草科植物石龍芻的全草。
【植物形態(tài)】石龍芻
多年生草本,高達1米余,根莖橫走。莖圓筒狀,細長,下部有茶褐色鱗片狀葉,聚傘花序側生于莖的一面。由多數(shù)小花綴成,花淡綠色,具短柄;花被6,排列為2輪;雄蕊6;子房上位,花柱短,柱頭3枚。蒴果,內(nèi)含種子多數(shù)?;ㄆ谙募?。
生長于水田中及潮濕地區(qū)。分布廣西、浙江等地。
本植物的根莖(石龍芻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采集】夏、秋采集,曬干或鮮用。
【化學成分】石龍芻含水分、蠟及脂肪質(zhì)2.63%、果膠1.52%、半纖維素13.54%、木質(zhì)素17%、纖維素52.18%、灰分1%、戊聚糖13.4%。
綠色的莖含赭樸吩1.07%、葡萄糖3.04%、戊聚糖20.09%、甲基戊聚糖1.5%。
葉含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
【性味】苦,涼。
①《本經(jīng)》:"味苦,微寒。"
②《吳普本草》:"雷公:苦,無毒。扁鵲:辛,無毒。"
③《別錄》:"微溫,無毒?
④《浙江民間草藥》:"味酸,性寒。"
【歸經(jīng)】《得配本草》:"入手少陰、太陰經(jīng)氣分。"
①《本經(jīng)》:"主心腹邪氣,小便不利,淋閉,風濕。"
②《別錄》:"補內(nèi)虛不足,痞滿,身無潤澤,出汗,除莖中熱痛。又主療蛔蟲及不消食。"
③汪連仕《采藥書》:"散風火,大理濕熱。"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或燒存性研末。
【選方】①通淋:胡須草、木通各三錢,車前草、甘草各二錢。煎服。
②治小兒夜啼:石龍芻(干草),燒灰涂乳上飼小兒。
③治牙痛:胡須草三錢,煎服。(選方出《浙江民間草藥》)似龍須,但多節(jié),似以為二物者非矣。"
|
關于“石龍芻”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