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豆蔻
A+醫(yī)學(xué)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肉豆蔻 | 中藥圖典 |
肉豆蔻 Ròu Dòu Kòu |
|
---|---|
別名 | 肉果、玉果、頂頭肉、迦拘勒、豆蔻、扎地、麻失 |
功效作用 | 溫中,下氣,消食,固腸。治心腹脹痛,虛瀉冷痢,嘔吐,宿食不消。 |
英文名 | SEMEN MYRISTICAE |
始載于 | 《藥性論》 |
毒性 | 無毒 |
歸經(jīng) | 肺經(jīng)、大腸經(jīng) |
藥性 | 溫 |
藥味 | 辛 |
肉豆蔻為肉豆蔻科常綠喬木植物。主產(chǎn)于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我國廣東、廣西、云南亦有栽培。該種為熱帶著名的香料和藥用植物。冬、春兩季果實成熟時采收。其種仁入藥,可治虛瀉冷痢、脘腹冷痛、嘔吐等;外用可作寄生蟲驅(qū)除劑,治療風(fēng)濕痛等。 此外,還可作調(diào)味品、工業(yè)用油原料等。
目錄 |
植物描述
物種名稱
中文名 肉豆蔻(開寶本草)
別名 肉果、玉果(廣西)
學(xué)名 Myristica fragrans Houtt.
科學(xué)分類
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
原始花被亞綱(Archichlamydeae)
木蘭目(Magnoliales)
肉豆蔻科(Myristicaceae)
肉豆蔻屬(Myristica)
形態(tài)特征
小喬木;幼枝細(xì)長。葉近革質(zhì),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先端短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兩面無毛;側(cè)脈8-10對;葉柄長7-10毫米。雄花序長1-3厘米,無毛,著花3-20,稀1-2,小花長4-5毫米;花被裂片3(-4),三角狀卵形,外面密被灰褐色絨毛;花藥9-12枚,線形,長約雄蕊柱的一半;雌花序較雄花序為長;總梗粗壯、著花1-2朵;花長6毫米,直徑約4毫米;花被裂片3,外面密被微絨毛;花梗長于雌花;小苞片著生在花被基部,脫落后殘存通常為環(huán)形的疤痕;子房橢圓形,外面密被銹色絨毛,花柱極短,柱頭先端2裂。果通常單生,具短柄,有時具殘存的花被片;假種皮紅色,至基部撕裂;種子卵珠形;子葉短,蜷曲,基部連合。
生境分布
原產(chǎn)馬魯古群島,熱帶地區(qū)廣泛栽培。臺灣、廣東、云南等地已引種試種?! ?/p>
植物栽培
1.生物學(xué)特性 喜熱帶和亞熱帶氣候。適宜生長的氣溫為25-30℃,抗寒性弱,在6℃時即受寒害。年降雨量應(yīng)在1700-2300mm之間,忌積水。幼齡樹喜陰,成齡樹喜光。以土層深厚、松軟、肥沃和排水良好的壤土栽培為宜。
2.栽培技術(shù) 主要采用種子繁殖,留種應(yīng)選穩(wěn)產(chǎn)、高產(chǎn)、粒大、種仁飽滿、無病蟲害的優(yōu)良母樹上結(jié)了的完全成熟自然裂開的果實。隨采隨播,或用濕沙貯藏。種子失水干燥即喪失發(fā)芽力。苗床土壤要松軟肥沃,行株距10cm×5cm,穴播,種臍向下,保持蔭蔽濕潤,約60d發(fā)芽,至真葉將展出時蔬苗移栽。幼樹要艿蔽,苗高20-30cm時定植。在春季3-4月或秋季8-10月選陰雨天種植,行株距5m×4m,穴深寬各60cm,每穴植苗1株。
3.田間管理 幼樹生長緩慢,需蔭蔽,可在行間種植高桿綠肥,并勤澆水。由于冠幅大,根系淺,作純林種植時要先種植防風(fēng)林帶,在臺風(fēng)頻繁地區(qū)必須進行防風(fēng)。每年施肥3-4次,以有機肥為主,配合化肥。幼齡期每株追施有機肥5-10kg或尿素25-50g,冬季施堆肥。以后隨樹齡增加,逐漸加施肥料。
4.病蟲害防治 病害有斑點病、疫病,可用波爾多液1:1:120倍液或敵克松500倍液噴射;銹腐病、菌核病用50%多菌靈或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澆灌病穴。另有位枯病、根腐病等為害。蟲害有蠐螬、地老虎、螻蛄、金針蟲等。
藥用價值
中藥名稱
【藥名】肉豆蔻
【別名】迦拘勒、豆蔻、肉果、頂頭肉、玉果、扎地、麻失。
【英文名】Nutmeg
【拉丁藥名】Semen Myristicae
藥材基源
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 Houtt.的干燥種仁。
藥性論述
【功效分類】收澀藥;溫里藥;行氣藥。
【性味歸經(jīng)】辛;苦;溫。歸脾;胃;大腸經(jīng)。
【功效主治】溫中澀腸;行氣消食。用于虛瀉;冷??;脘腹脹痛;食少嘔吐;宿食不消。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6g;或入丸、散。
【用藥禁忌】
1.《雷公炮炙論》:凡使,勿令犯銅。
2.《本草經(jīng)疏》:大腸素有火熱及中暑熱泄暴注,腸風(fēng)下血,胃火齒痛及濕熱積滯方盛,滯下初起,皆不宜服。
【各家論述】
1.《藥性論》:能主小兒吐逆不下乳,腹痛;治宿食不消,痰飲。
2.《海藥本草》:主心腹蟲痛,脾胃虛冷氣并,冷熱虛泄,赤白痢等。凡痢以白粥飲服佳;霍亂氣并,以生姜湯服良。
3.《日華子本草》:調(diào)中,下氣,止瀉痢,開胃,消食。皮外絡(luò),下氣,解酒毒,治霍亂。
4.《開寶本草》:溫中,治積冷心腹脹痛,霍亂中惡,嘔沫,冷氣,消食止泄,小兒乳霍。
5.《綱目》:暖脾胃,固大腸。
6.《本草經(jīng)讀》:治精冷。
7.《本草求原》:治腎泄,上盛下虛,諸逆上沖,元陽上浮而頭痛。
8.《本草衍義》:肉豆蔻,善下氣,多服則泄氣,得中則和平其氣。
9.《本草衍義補遺》:肉豆蔻,溫中補脾,為丸。日華子稱其下氣,以其脾得補而善運化,氣自下也,非若陳皮、香附之駃泄。《衍義》不詳其實,謾亦因之,遂以為不可多服。
10.《藥性類明》:肉豆蔻,溫中補脾,泄痢久不已則用之,故《本草》言冷熱虛泄,久則雖熱者其氣亦虛,非概用以溫中也。
11.《本草經(jīng)疏》:肉豆寇,辛味能散能消,溫氣能和中通暢。其氣芬芳,香氣先入脾,脾主消化,溫和而辛香,故開胃,胃喜暖故也。故為理脾開胃、消宿食、止泄瀉之要藥。
12.《本草匯言》:肉豆蔻,為和平中正之品,運宿食而不傷,非若枳實、萊服子之有損真氣也;下滯氣而不峻,非若香附、大腹皮之有泄真氣也;止泄瀉而不澀,非若訶子、罌粟殼之有兜塞掩伏而內(nèi)閉邪氣也。
13.《本草正》:肉豆蔻,能固大腸,腸既固則元氣不走,脾氣自健,故曰理脾胃虛冷,而實非能補虛也。
14.《本草正義》:肉豆蔻,除寒燥濕,解結(jié)行氣,專理脾胃,頗與草果相近,則辛溫之功效本同,惟澀味較甚,并能固及大腸之滑脫,四神丸中有之。溫脾即以溫腎,是為中下兩焦之藥,與草果之專主中焦者微別。大明謂溫中下氣,開胃,解酒毒。甄權(quán)謂治宿食痰飲,止小兒吐逆不下乳,腹痛。李珣謂主心腹蟲痛。皆專就寒濕一邊著想者。若濕熱郁滯而為此諸癥,則必不可一例論治。故李珣又謂主脾胃虛冷虛泄。瀕湖謂暖脾胃、固大腸。要言不煩,最為精切。惟珣又謂治亦白痢,則濕熱者多,虛寒者少,不當(dāng)泛泛言之矣。香、砂、蔻仁之類,溫煦芳香,足以振動陽氣,故醒脾健運,最有近功,則所謂消食下氣,已脹泄?jié)M者,皆其助消化之力,固不可與克削破氣作一例觀?! ?/p>
藥用配伍
1.虛瀉,冷痢。該品辛溫而澀,入中焦, 能暖脾胃,固大腸,止瀉痢,為治療虛寒性瀉痢之要藥。治脾胃虛寒之久瀉、久痢者,常與肉桂、干姜、 黨參、白術(shù)、訶子等藥同用;若配補骨脂、五味子、吳茱萸,可治脾腎陽虛,五更泄瀉者,如四神丸(《證治準(zhǔn)繩》)。
2.胃寒脹痛,食少嘔吐。該品辛香溫燥,能溫中理脾、行氣止痛。治胃寒氣滯、脘腹脹痛、食少嘔吐等證,常與木香、干姜、半夏等藥同用。
藥方選錄
1.四神丸(《證治準(zhǔn)繩》),主治脾腎虛寒,五更瀉泄,不思飲食,或久瀉不愈,腹痛腰酸肢冷,神疲乏力等;
2.真人養(yǎng)臟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主治久瀉久痢,脾腎虛寒,大便滑脫不禁,腹痛喜按喜溫,或下痢赤白,或便膿血,日夜無度,里急后重,臍腹疼痛,倦怠食少;
3.肉豆蔻丸(《太平圣惠方》),治小兒脾胃氣逆,嘔吐不止;
4.肉豆蔻散(《太平圣惠方》),治霍亂吐瀉不止;
5.舒肝丸(《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主治肝氣郁滯,兩脅刺痛,飲食無味,消化不良,嘔吐酸水,嘈雜,周身竄痛。
藥理作用
1.鎮(zhèn)靜催眠作用
該品揮發(fā)油中所含的甲基異丁香酚有抑制中樞神經(jīng)作用,兔耳iv50mg/kg后,可見睡眠時翻正反射、痛覺反射和聽覺反射均消失,睡眠時間平均20分鐘8s,有加強戊巴比妥的安眠作用。
2.抗菌作用
甲基異丁香酚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雙球菌,MIC分別為0.4mg/ml和0.6mg/ml。馬拉巴酮B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和堅忍鏈球菌有較強的抑菌作用,前兩者的MIC為1ug/ml,后者為2ug/ml,馬拉巴酮C對枯草桿菌的MIC為2ug/ml。
3.麻醉作用
該品揮發(fā)油中的甲基丁香酚和欖香脂素對小鼠、兔、貓和狗,iv給藥后有麻醉作用。
4.抗腫瘤作用
肉豆蔻對MCA和DMBA誘發(fā)的小鼠子宮癌及皮膚乳頭狀瘤有抑制作用。
5.其它作用
5.1. 對胃腸道刺激作用:
該品所含揮發(fā)油對胃腸道有刺激作用,且具有祛風(fēng)作用。少量能促進胃液的分泌和刺激胃腸蠕動,大劑量則抑制。
5.2.降低谷丙轉(zhuǎn)氨酶作用:
另有降低大白鼠血清谷丙轉(zhuǎn)氨酶作用?! ?/p>
藥(毒)理學(xué)
肉豆蔻醚對貓的LD為0.5-1.0ml/kg,sc0.12ml可引起廣泛的肝臟變性。貓服肉豆蔻粉1.9g/kg可引起半昏睡狀態(tài),并于24小時內(nèi)死亡。肉豆蔻醚和欖香脂素對正常人有致幻作用?! ?/p>
藥材炮制
肉豆蔻:除去雜質(zhì),洗凈,干燥。
煨肉豆蔻:取凈肉豆蔻用面粉加適量水拌勻,逐個包裹或用清水將肉豆蔻表面濕潤后,如水泛丸法裹面粉3~4層,倒入己炒熱的滑石粉或沙中,拌炒至面皮呈焦黃色時,取出,過篩,剝?nèi)ッ嫫?,放涼。?00kg肉豆蔻,用滑石粉50kg?! ?/p>
藥材鑒別
性狀鑒別 該品呈卵圓形或橢圓形,長2~3cm,直徑1.5~2.5cm。表面灰棕色或灰黃色,有時外被白粉(石灰粉末)。全體有淺色縱行溝紋及不規(guī)則網(wǎng)狀溝紋。種臍位于寬端,呈淺色圓形突起,合點呈暗凹陷。種脊呈縱溝狀,連接兩端。質(zhì)堅,斷面顯棕黃色相雜的大理石花紋,寬端可見干燥皺縮的胚,富油性。氣香濃烈,味辛。
顯微鑒別 該品橫切面:可見外層外胚乳組織,由10余列扁平皺縮細(xì)胞組成,內(nèi)含棕色物,偶見小方晶,錯入組織有小維管束,暗棕色的外胚乳深入于淺黃色的內(nèi)胚乳中,形成大理石花紋,內(nèi)含多數(shù)油細(xì)胞。內(nèi)胚乳細(xì)胞壁薄,類圓形,充滿淀粉粒、脂肪油及糊粉粒,內(nèi)有疏散的淺黃色細(xì)胞。淀粉多為單粒,直徑10~20μm,少數(shù)為2 ~6 分粒組成的復(fù)粒,直徑25~30μm,臍點明顯。以碘液染色,甘油裝置立即觀察,可見在眾多藍黑色淀粉粒中雜有較大的糊粉粒。以水合氯醛裝置觀察,可見脂肪油常呈塊片狀、鱗片狀,加熱即成油滴狀。
理化鑒別 取該品【含量測定】項下的揮發(fā)油,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ml含0.2ml的溶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肉豆蔻對照藥材20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苯(1:1) 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茴香醛試液,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含量測定 取該品粗粉約20g,精密稱定,照揮發(fā)油測定法(附錄Ⅹ D)測定。該品含揮發(fā)油不得少于6.0%(ml/g)?! ?/p>
化學(xué)成分
種仁含脂肪油25%-46%,揮發(fā)油8%-15%,內(nèi)含有毒物:肉豆蔻醚(myristicin)約4%。揮發(fā)油主含香檜烯(sabinene),α-及β-蒎烯(pinene),松油-4-烯醇(terpinen-4ol),γ-松油烯(γ-terpinene),檸檬烯(limonene),冰片烯(bornylene),β-水芹烯(β-phellandrene),對聚傘花素(p-cymene),α-異松油烯(α-terpinolene),α-松油醇(α-terpineol),δ-蓽澄茄烯(δ-cadinene),肉豆蔻醚,欖香脂素(elemicin),還含樟烯(camphene),月桂烯(myrcene),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3,4-二甲基蘇合香烯(3,4-dimethylstyrene),芳樟醇(linalool),順式辣薄荷醇(cis-pinperitol),反式辣薄荷醇(trans-piperitol),龍腦(borneol),順式丁香烯(cis-caryophyllene),香茅醇(citronellol),對聚傘花素-α-醇(p-cymen-α-ol),黃樟醚(safrole),橙花醇(nerol),β-澄茄油烯(β-cubebene),乙酸牻牛兒醇酯(geranylacetate),丁香油酚(eugenol),甲基丁香油酚(methyleugenol),異欖香脂素(isoelemicin)。脂肪油中主含三肉豆蔻酸甘油酯(trimyristin)和少量的三油酸甘油酯(triolein)等。種子還含木脂素:1-(3,4-亞甲二氧基苯基)-2-(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氧基)-1-丙醇〔1-(3,4-methylenedioxyphenyl)-2-(4-allyl-2,6-dimethoxyphenoxy)-propan-1-ol〕,1-(3-甲氧基-4-乙酰氧基苯基)-2-(4烯丙基地,6-二甲氧苯氧基)-1-丙醇乙酸酯〔1-(3-methoxy-4-acetyloxyphenyl)-2-(4-allyl-2,dimethoxyphenoxy)propan-1-ol acetate〕,1-(3,4-亞甲二氧苯基)-2-(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氧基)-1-丙醇乙酸酯〔1-(3,4-methylenedioxyphenyl)-2-(4-allyl-2,6-dimethoxyphenoxy)propan-1-ol acetate〕,1-(3,4,5-三甲氧基苯基)-2-(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氧基)丙烷〔1-(3,4,5-trimethoxyphenyl)-2-(4-allyl-2,6-dimethoxyphenoxy)propane〕, 去氫二異丁香油酚(dehydrodiisoeugenol)即利卡靈A(licarin A),5'-甲氧基去氫二異丁香油酚(5'-methoxydehydrodiisoeugenol),2-(3,4-亞甲二氧基苯基)-2,3-二氫-7-甲氧基-3-甲基-5-(丙烯基)苯并呋喃{2-(3,4-methylenedioxyphenyl)-2,3-dihydro-7-methoxy-3-methyl-5〔1-(E)-propenyl〕benzofuran},即利卡靈B(licarin B),2-(3,4-亞甲二氧基-5-甲氧基苯基)-2,3-二氫-7-甲氧基-3-甲基-5-(丙烯基)苯并呋喃{2-(3,4-methylenedioxy-5-methoxyphenyl)-2,3-dihydro-7-methoxy-3-methyl-5-〔1-(E)-propenyl〕benzofuran}、1-(3,4-二甲氧基苯基)-2-(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氧基)-1-丙醇〔1-(3,4-dimethoxyphenyl)-2-(4-allyl-2,6-dimethoxyphenoxy)propan-1-ol〕,1-(3,4-二甲氧基苯基)-2-(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氧基)-1-丙醇〔1-(3-methoxy-4-hydroxyphenyl)-2-(4-allyl-2,6-dimethoxyphenoxy)propan-1-ol〕等。脫指種仁含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及三萜皂甙,甙元為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
其它用途
產(chǎn)地用假種皮搗碎加入涼菜或其他腌漬品中作為調(diào)味食用;種子含固體油,可供工業(yè)用油。
參看
|
關(guān)于“肉豆蔻”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