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陵菜
A+醫(yī)學(xué)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委陵菜 | 中藥圖典 |
委陵菜 Wěi Línɡ Cài |
|
---|---|
![]() |
|
別名 | 毛雞腿子、野雞膀子、蛤蟆草、山蘿卜、翻白草[山東]、白頭翁[湖北]、翻白菜、根頭菜、野鴆旁花、黃州白頭翁、龍牙草、天青地白、小毛藥、虎爪菜、老鴉翎、老鴉瓜、地區(qū)草、白頭翁、野鳩旁花、老鴉爪、翻白草、野雞脖子、痢疾草 |
功效作用 | 祛風(fēng)濕,解毒。治痢疾,風(fēng)濕筋骨疼痛,癱瘓,癲癇,瘡疥。 |
英文名 | Chinese Cinquefoil Herb, Herb of Chinese Cinquefoil |
始載于 | 《救荒本草》 |
毒性 | 無毒 |
歸經(jīng) | 肝經(jīng)、大腸經(jīng) |
藥性 | 寒 |
藥味 | 苦 |
委陵菜 Weilingcai
出處 《救荒本草》。
中藥材學(xué)名 Herba Potentillae Chinensis
(英)Chinese Cinquefoil Herb
基原 本品為雙子葉植物薔薇科 Rosaceae 委陵菜 Potentilla chinensis Ser. 的干燥帶根全草。
植物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主根發(fā)達(dá),圓柱形。莖直立或斜生,密生白色柔毛。羽狀復(fù)葉互生,基生葉有15~31小葉,莖生葉有3~13小葉;小葉片長圓形至長圓狀倒披針形,長1~6cm,寬6~15mm,邊級缺刻狀,羽狀深裂,裂片三角形,常反卷,上面被短柔毛,下面密生白色絨毛;托葉和葉柄基部合生。聚傘花序頂生;副萼及萼片各5,宿存,均密生絹毛;花瓣5,黃色,倒卵狀圓形;雄蕊多數(shù);雌蕊多數(shù)。瘦果有毛,多數(shù),聚生于被有綿毛的花托上,花萼宿存?;ㄆ?~8月,果期8~10月。
薔薇科(Rosaceae)委陵菜屬(Potentilla)植物,約500種,草或灌木。多原產(chǎn)于北溫帶和北極,多數(shù)為多年生。莖匍匐或直立,掌狀或羽狀復(fù)葉,小葉多為5枚(故原文因此得名),有的3或7枚?;▎紊?,花瓣5,通常黃色,有的園藝變種白色或紅色。金露梅(P. fruticosa)有許多品種為矮化灌木,用於美化景觀。
生于向陽山坡、荒地。主產(chǎn)山東、遼寧、安徽。
采制貯藏 春季未抽莖時采挖,除去泥沙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段曬干,置通風(fēng)干燥處,以備生用。
化學(xué)成分 根含鞣質(zhì)、蛋白質(zhì)、五氧化二磷;嫩苗含維生素C。
性味 性寒,味苦。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用于赤痢腹痛、久痢不止、痔瘡出血、癰腫瘡毒。
【別名】毛雞腿子、野雞膀子、蛤蟆草、山蘿卜、翻白草[山東]、白頭翁[湖北]
【性味歸經(jīng)】苦,寒。歸肝、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用于赤痢腹痛,久痢不止,痔瘡出血,癰腫瘡毒。
【用法用量】 9~15g。外用鮮品適量,煎水洗或搗爛敷患處。
【備注】(1)同屬植物粘委陵菜Potentilla viscosa Donn,西藏以全草作委陵菜入藥功效類似。
【摘錄】《中國藥典》
目錄 |
性狀
本品根呈圓柱形或類圓錐形,略扭曲,有的有分枝,長5~17cm, 直徑0.5~1cm;表面暗棕色或暗紫紅色,有縱紋,粗皮易成片狀剝落;根頭部稍膨大;質(zhì)硬,易折斷,斷面皮部薄,暗棕色,常與木部分離,射線呈放射狀排列。葉基生,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有柄;小葉狹長橢圓形,邊緣羽狀深裂,下表面及葉柄均密被灰白色柔毛。氣微,味澀、微苦。
鑒別
(1)本品粉末灰褐色。非腺毛極多,單細(xì)胞,平直或彎曲,有的纏結(jié)成團(tuán),細(xì)長,直徑7~37μm,長約至4000μm, 壁厚。草酸鈣簇晶存在于葉肉組織中,直徑6~65μm,偶有小方晶。木纖維長梭形,直徑7~14μm,壁稍厚,孔溝明顯。木栓細(xì)胞類多角形或扁長方形,內(nèi)含黃棕色物。
(2) 取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60~90℃)10ml,溫浸3 小時,濾過,濾液揮干,加乙醇10ml使溶解,濾過,濾液濃縮至約1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委陵菜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yàn)。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6μl,分別點(diǎn)于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甲苯-甲酸乙酯-甲酸(5:4:1) 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2% 三氯化鐵溶液與鐵氰化鉀試液的等量混合溶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的藍(lán)色斑點(diǎn)?! ?/p>
藥理作用
1.全草前劑用平板打洞法,對志賀痢疾桿菌及福氏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
3.翻白草中提得成分富馬酸、沒食子酸酸、原兒茶酸、槲皮素、柚皮素、山柰素、間苯二酸,對福氏和志賀痢疾桿菌具有抑菌作用,尤以沒食子酸和槲皮素活性最強(qiáng),最低抑菌濃度分別為59ppm/ml和37ppm/ml。
中藥化學(xué)鑒定
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粗粉0.5g,加乙醇10ml,回流提取2h,濾過。取濾液1ml于試管中,滴加l%三氯化鐵乙醇試液1滴,呈墨綠色。(檢查鞣質(zhì))
(2)薄層色譜 取樣品0.5g,加乙醇10ml,回流提取2h,濾過。濾液濃縮至約lml,供點(diǎn)樣用。另取沒食子酸為對照品。
分別點(diǎn)樣于同一硅膠CMC薄板上,以甲苯一甲酸乙酯一甲酸(5:4:1)展開,用三氯化鐵-鐵氰化鉀試劑噴霧,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yīng)位置,顯相同顏色斑點(diǎn)?! ?/p>
異名
翻白菜(《救荒本草》),根頭菜,野鴆旁花(《植物名匯》),黃州白頭翁(《中國藥植志》),龍牙草(《南京民間藥草》),天青地白、小毛藥、虎爪菜(《貴州民間方藥集》),蛤蟆草(《東北藥植志》),老鴉翎、老鴉瓜(《山東中藥》),地區(qū)草(呼和浩特市《醫(yī)藥衛(wèi)生》(3):42,1972)。
植物形態(tài)
委陵菜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
根肥大,圓錐狀。
莖直立,密生灰白色綿毛。
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基生葉有小葉8~11對,頂端小葉最大,兩側(cè)小葉向下漸次變小,小葉狹長橢圓形,長2~5厘米,寬8~15毫米,邊緣羽狀深裂。
裂片三角狀披針形,邊緣向下反卷,上面被短柔毛,下面密生白綿毛;托葉長披針形至橢圓狀披針形,全緣殘羽狀裂,密被長綿毛;莖生葉與根生葉同形而較小,小葉1~7對。
花多數(shù),頂生,呈傘房狀豪傘花序;花萼5裂,裂片廣卵形,副萼5片,披針形至線形,均有白綿毛;花瓣5,黃色,倒卵狀圓形,凹頭;雄蕊多敷,花絲不等長,花藥黃色;雌蕊多數(shù),聚生,子房卵形而小。
微扁,花柱側(cè)生,柱頭小。
瘦果卵圓形,長約2毫米,褐色,光滑,包于宿存花萼內(nèi)。
花期6~8月。
果期8~10月。
生于山坡、路邊、田旁、山林草叢中。
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 ?/p>
采集
4~10月間采收。
將帶根全草除去花枝及果枝,曬干。
或?qū)⒌厣喜糠?a href="/w/%E8%8C%8E%E5%8F%B6" title="莖葉">莖葉全部除去,僅用其根?! ?/p>
藥材
為干燥的根或帶根的全草,根圓柱形,偶有彎曲,長短不一,直徑0.5~1厘米,外表紅棕色或暗棕色,具有不規(guī)則的縱裂紋,栓皮多呈片狀剝落;質(zhì)堅(jiān)硬,折斷面不平坦,皮部與木部極易分離,皮部淡紅棕色,木部棕白色。
根頭部較粗大,并叢生多數(shù)黃棕色的葉基部分;羽狀復(fù)葉,皺縮,小葉多向內(nèi)對折,邊緣向外反卷,背面的綿毛密而長。
氣微弱,味微苦而澀。
以干燥、無花莖,無雜質(zhì)者為佳。
主產(chǎn)于山東、遼寧、安徽。
此外,河北、河南、內(nèi)蒙古、湖北、江蘇、廣西、福建等地亦產(chǎn)。
本品在大部分地區(qū)作翻白草入藥;少數(shù)地區(qū)作白頭翁使用,稱為黃州白頭翁?! ?/p>
化學(xué)成分及性味
新鮮植物含水分,抗壞血酸49.4毫克。
干品含水分、蛋白質(zhì)9.18%、脂肪4.03%,粗纖維21.89%、灰分7.25%、P2O5-0.26%、Ca0-2.63%。
【藥理作用】委陵菜對溶組織阿米巴原蟲的作用較白頭翁為弱,參見白頭翁條。
【性味】苦,平。
①《救荒本草》:味苦微辣。
②《山東中藥》:味微苦,性平,無毒。
③《貴陽民間藥草》:澀苦,寒,無毒?! ?/p>
功用主治
①《中國藥植志》:治阿米巴痢。
②《貴州民間方藥集》:治痢疾,母豬瘋,羊癲瘋。
③《東北藥植志》:煎湯洗疥瘡。
④《貴陽民間藥草》:清熱解毒。
治赤白痢下,風(fēng)濕疼痛,癱瘓。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煎湯,0.5~1兩;研末或浸酒。
外用:煎水洗,搗敷或研末撒?! ?/p>
選方
①治痢疾:天青地白根五錢。
煎水服,一日、四次,服二、三日。
②治久痢不止:天青地白、白木槿花各五錢,煎水吃。
③治赤痢腹痛:天青地白細(xì)末五分。
開水吞服,飯前服用。
④治風(fēng)濕麻木癱瘓,筋骨久痛:天青地白、大風(fēng)藤、五香血藤、兔耳風(fēng)各半斤,泡酒連續(xù)服用,每日早晚各服一兩。
⑤治風(fēng)癱:天青地白(鮮)一斤。
泡酒二斤,每次服一、二兩。
第二次用量同樣。
⑥治疔瘡初起:天青地白根一兩。
煎水服。
⑦刀傷止血生?。禾烨嗟匕兹~(干)研末外擻;或鮮根搗爛外敷。
⑧治癲癇:天青地白根(去心)一兩,白礬三錢。
加酒浸泡,臨床應(yīng)用
①治療出血性疾病取新鮮地區(qū)草全草2~4兩(干品0.5~1兩)切碎,水煎2次,兩次煎液混合,加入少量紅糖再煎片刻,2次分服,每日劑,必要時可續(xù)服1~2劑。 臨床觀察子宮功能性出血、月經(jīng)過多、鼻出血、咯血、血尿和部分癌癥出血共112例,結(jié)果治愈66例,有效29例。 本品的止血作用以根部最強(qiáng),如一例大咯血患者服干根1兩,次日咯血停止。 ②治療急性細(xì)菌性痢疾取委陵菜干根制成20%溶液,每次60毫升,每日口服2次。 或制成20%注射液供肌肉注射,首次2毫升,以后逐漸增至3.5毫升,每日~2次。 不論口服或注射,均同時用20%溶液60毫升,行保留灌腸,每日~2次。 用藥2~10天不等。 臨床用注射劑治療52例,治愈49例,好轉(zhuǎn)3例,每例均總劑量為3.4克;口服3例,治愈2例,好轉(zhuǎn)1例,每例均總劑量為82克;肌注加口服治療9例,治愈8例,好轉(zhuǎn)1例,每例均總劑量為59.8克。 成人每日量為20~30克(以生藥計(jì)算)。 3次分服。 少數(shù)患者并用10%煎液100毫升行保留灌腸。 7~10日為一療程,必要時休息1、2日再行第二療程。 臨床治療27例,其中包括急性、慢性和慢性隱伏期急性發(fā)作者。 服藥后。 發(fā)熱病例體溫均迅違下降,腹痛、里急后重、腹瀉及粘液便大多在1~4天消失,大便鏡檢病原體平均轉(zhuǎn)陰時間為3天。 8例經(jīng)追蹤觀察,其中1例于1月后復(fù)發(fā)。 因此認(rèn)為對慢性隱伏性患者,應(yīng)給予反復(fù)徹底的治療。 功用 清熱解毒,止血止痢。 [阿米巴疾] [急慢性腸炎] 委陵菜30克、鐵莧菜30克、水煎加紅糖服。 [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 委陵菜15克、白茂9克、紅棗5個,水煎服。 薔薇科草本植物委陵菜的嫩莖葉(苗)或根。又稱翻白菜、根頭菜、虎爪菜、老鴉翎、老鴰爪、痢疾草、天青地白草。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春季采嫩苗,夏、秋季采全草,洗凈鮮用;全草亦可曬干備用。 [性能]味苦、性寒。能清熱解毒,止血。 [參考]嫩苗含維生素C,根含鞣質(zhì)等。 全草煎劑對痢疾桿菌有抑制作用。葉和根的煎劑對兔腸管有抑制作用,能擴(kuò)長豚鼠支氣管,對豚鼠字宮有興奮作用。根的煎劑給感染阿米巴的大鼠灌胃,對體內(nèi)阿米巴原蟲有一定抑制作用。 [用途]用于痢疾,濕熱腹瀉,或婦女濕熱帶下;癰腫瘡瘍;血熱便血或吐血等。 [用法]煎湯,酒浸,作丸、散,以嫩莖葉煮食、炒食。 [附方] 1,委陵菜木槿花湯:委陵菜30g,白木槿花15g。加水煎湯服。亦可略加油、鹽調(diào)味,作湯菜食。 白木槿花能清濕熱、涼血以治痢,本方用以增強(qiáng)委陵菜的療效。用于濕熱痢疾或腹瀉。 2,根頭菜湯:委陵菜根60~120g。加水煎湯服。 本方有清熱解毒療瘡的功效。用于疔瘡癰腫初起,疼痛灼熱。食療價值
|
參看
關(guān)于“委陵菜”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