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實(shí)
A+醫(yī)學(xué)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橡實(shí) | 中藥圖典 |
橡實(shí) Xiànɡ Shí |
|
---|---|
別名 | 芧栗、橡栗、梂、皂斗、橡子、杼斗、橡斗子、柞子、櫟子、麻瀝果、、抒斗子、櫟木子、麻櫪果 |
功效作用 | 收斂固脫;止血;解毒。主泄瀉痢疾;便血;痔血;脫肛;小兒疝氣;瘡癰久潰不乳腺炎;睪丸炎;面(黑干) |
英文名 | |
始載于 | 《雷公炮炙論》 |
毒性 | 無毒 |
歸經(jīng) | 脾經(jīng)、腎經(jīng)、大腸經(jīng) |
藥性 | 溫 |
藥味 | 苦、澀 |
藥名:橡實(shí)
別名:芧栗、橡栗、(木求)、皂斗、橡子、櫟子、抒斗子、櫟木子、柞子、麻櫪果
漢語拼音:xiang shi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Quercus acutissima Carr. 2.Quercus liaotungensis Koidz.
歸經(jīng):脾;大腸;腎經(jīng)
目錄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麻櫟種子含淀粉50.4%,脂肪油5%-20%。葉含鞣質(zhì)。花粉含無羈萜酮(friedelin),β-香樹脂酮(β-amyrenone),羽扇烯酮(lupeno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阿拉伯聚糖,硬脂酸(stear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油酸(oleic acid),有機(jī)酸類臺枸櫞酸、蘋果酸及氨基酸類。
考證
:出自《雷公炮炙論》;
1.陸璣《詩疏》:栩,今柞櫟也。徐州謂櫟為杼,或謂之為栩,其子為皂,或言皂斗。今京洛及河內(nèi)言杼斗,或云橡斗,讀櫟為杼,五方通語也。
2.《唐本草》:槲、櫟皆有斗,以櫟為勝,所在山谷中皆有。
3.《本草圖經(jīng)》:櫟,木高二、三丈,三、四月開黃花,八、九月結(jié)實(shí),其實(shí)為皂斗。不拘時(shí)采其皮并實(shí)用。
4.《本草衍義》:櫟,葉如栗葉,在處有,但堅(jiān)而不堪充樹,亦木之性也。山中以橡仁為糧,然澀腸。木善為炭,他木皆不及。
5.《綱目》:櫟有二種,一種不結(jié)實(shí)者,其名曰棫,其木心赤,《詩》云,瑟彼柞棫,是也。一種結(jié)實(shí)者,其名曰栩,其實(shí)為橡。二者樹小則聳枝,大則偃蹇,其葉如櫧葉,而文理皆斜向,四、五月開花如栗,花黃色,結(jié)實(shí)如荔枝核而有尖,其蒂有斗,包其半截,其仁如老蓮肉。山人儉歲采以為飯,或搗浸取粉食,豐年可以肥豬,北人亦種之。其木高二、三丈,堅(jiān)實(shí)而重,有斑文點(diǎn)點(diǎn),大者可作柱棟,小者可作薪炭。其嫩葉可煎飲代茶。
科屬分類:殼斗科
拉丁文名:1.Fructus Querci Acutissimae 2.Frictus Querci Liaotungensis
主治:泄瀉痢疾;便血;痔血;脫肛;小兒疝氣;瘡癰久潰不乳腺炎;睪丸炎;面(黑干)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海拔200-2200m的山地、丘陵與針葉林、闊葉林中。 2.生于海拔300-2500m的山坡或山頂闊葉落葉林中?! ?/p>
各家論述
:
2.《日華子本草》:澀腸止瀉。
3.《本草經(jīng)疏》:澀精。
4.《綱目拾遺》:治胎疝。
釋名 橡斗、皂斗、櫟、柞子、茅、栩。
氣味 實(shí):苦、微溫、無毒。
斗殼:澀、溫、無毒。
木皮:苦、平、無毒。
主治
實(shí):1、下痢。用橡實(shí)二兩、楮葉(炙)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一錢,
飯前服,烏梅湯調(diào)下。
2、血痢。治方同上,加縮砂仁半兩。
3、下痢脫肛。用橡斗子燒存性,研為末,調(diào)豬油敷涂。
4、石癰(癰如石,不作膿)。用橡子一枚,在青石上磨醋,取滇涂癰,
藥干即換。十多次后癰漸消。
斗殼:為散及煮汁服,止腸風(fēng),崩中帶下、冷熱瀉痢。
木皮、根皮:止水痢,消瘰瀝。煎水洗,治惡瘡腫痛。
參考
|
關(guān)于“橡實(shí)”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