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肛
A+醫(yī)學百科 >> 脫肛 |
脫肛(rectal prolapse),或稱直腸脫垂,指肛管直腸外翻而脫垂于肛門外。多見于3歲以下小兒,男女發(fā)病率相等,隨著年齡增長,多可自愈,隨著醫(yī)療技術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其發(fā)病率有所下降。
目錄 |
脫肛形成三要素
臨床癥狀
1.常見于體虛的小兒及老年人,或新產(chǎn)婦,或有長期瀉痢
2.脫出為本證的主要癥狀。輕者排便時直腸粘膜脫出,便后可自行還納;日久逐步發(fā)展為直腸全層脫出,除大便時脫出外,甚至咳嗽、行走、下蹲也脫出,須用手推回或臥床休息后方能回納。如脫出未即時還納,直腸粘膜充血水腫,出血或糜爛??砂橛懈?a href="/w/%E5%91%A8%E7%9A%AE" title="周皮">周皮膚潮濕瘙癢、腰骶及腹部墜脹酸痛。脫出時間稍長,沒有及時復位,可造成嵌頓,粘膜由粉紅色變?yōu)榘底仙?,甚至糜爛壞死,腫脹疼痛,體溫升高,排尿不暢,里急后重,肛門墜脹疼痛。
需與嚴重腸套疊的套入部自肛門脫出者及直腸息肉相鑒別,直腸息肉也可由肛門脫出,為較小圓形光滑之腫物,必須注意腸套疊有時也能從肛門翻出,似直腸脫垂Ⅲ度脫垂,如用手指檢查,可觸及直腸肛管與脫垂腸管間的黏膜反折,依據(jù)病史及體征不難鑒別。
脫肛主要有以下臨床癥狀:
一、早期:便后有黏膜自肛門脫出,并可自行縮回;以后漸漸不能自行回復,需用手上托能復位,常有少許黏液自肛門流出,排便后有下墜感和排便不盡感,排便次數(shù)增多。
二、晚期:脫肛在咳嗽、噴嚏、走路、久站或稍一用力即可脫出,脫出后局部有發(fā)脹感,也可感到腰骶部脹痛,脫出的黏膜有黏液分泌,黏膜常受刺激可發(fā)生充血、水腫、糜爛和潰瘍,分泌可夾雜血性黏液,刺激肛周皮膚,可引起瘙癢。
三、嵌頓:由于肛括約肌松弛,很少發(fā)生嵌頓,一旦嵌頓發(fā)生,病人即感到局部劇痛,腫物不能用手托復位,脫出肛管很快出現(xiàn)腫脹,充血,黏膜皺襞消失。如不及時治療,可發(fā)生絞窄和壞死。在臨床上,脫肛按脫垂程度輕重分成三度:一度為直腸黏膜脫出,二度為直腸全層脫出,三度為直腸及乙狀結腸脫出?! ?/p>
脫肛形成三要素
下面就由南通肛泰肛腸醫(yī)院的專家來介紹下脫肛形成的三要素:
1、全身因素
營養(yǎng)不良小兒,坐骨直腸窩內脂肪消失,使直腸失去周圍支持固定作用,括約肌群收縮力也減弱,直腸容易自肛門口脫出。
2、局部組織解剖因素
①骶骨彎曲度未形成:嬰幼兒骶骨彎曲度未形成骨盆向前傾斜不夠,直腸呈垂直位,與肛管處于一條直線上,腹腔內向下的壓力增加時,直腸無骶骨的支持,壓力直接作用到肛管上,易于向下滑動。
③黏膜松弛:直腸黏膜附著在肌層上較松弛,黏膜易自肌層滑脫。
3、促成因素
任何情況使腹內壓長期增高或突然增高,均可促成直腸脫垂。如經(jīng)常便秘、腹瀉、百日咳、包莖及膀胱結石、長期慢性咳嗽等疾患,常是脫肛的誘因。有些疾病(如腰骶部脊髓脊膜膨出)或損傷(包括意外和手術損傷)造成括約肌及直腸周圍肌肉功能或神經(jīng)功能障礙者,直腸失去支持,腹壓增高即可發(fā)生直腸脫垂?! ?/p>
病因病理
對于脫肛的病因,目前有兩種學術的觀點。一種直腸粘膜脫垂說法是滑動性疝學說。另一種直腸粘膜脫垂的說法是腸套疊學說。
專家介紹說,直腸粘膜脫垂的病因主要是和胃竇部炎癥有關系的,胃粘膜惡性細胞浸潤也可發(fā)生本病。當胃竇部炎癥時,粘膜下結締組織較松,胃粘膜和粘膜下層增生,如胃竇蠕動增強,則粘膜皺襞很易被送入幽門,形成胃粘膜脫垂。一切能引起胃劇烈蠕動的因素,如精神緊張、煙酒、咖啡刺激等均為直腸粘膜脫垂的病因。下面就詳細的介紹下直腸脫垂的病因的二種學術觀點:
其一,滑動性疝學說。認為病人的直腸與子宮(男性為膀胱)之間所形成的凹陷過深,當腹內的壓力增加時,直腸前壁承受不了這種壓力,就會向直腸壺腹部內陷,長期如此,直腸就會向肛門外脫出,形成一個起始于直腸子宮(或膀胱)的凹陷,脫出在肛門外的直腸由直腸前壁構成疝囊,這種脫出主要是直腸前壁,能形成嚴重的直腸脫垂。
其二,腸套疊學說。認為直腸脫垂是因為直腸與乙狀結腸之間的固定處,由于某種原因受了損傷,在腹內壓力持續(xù)增加時,上部直腸與部分乙狀結腸就會從這個固定處向下部直腸壺腹套疊,直到脫出肛門外,形成直腸前壁和后壁長度相等,腸腔位于中央的直腸脫垂。
長期以來,對于直腸粘膜脫垂的形成機制存在著爭論。有專家認為滑動性疝學說和腸套疊學說兩者基本上是一回事只不過是程度上的不同,滑動性疝型也可以說是一種腸套疊,只是未影響到整圈腸壁。
病理人群
常見于體虛的小兒及老年人,或新產(chǎn)婦,或有長期瀉痢、咳嗽等病史,或有內痔環(huán)切手術史。脫出為本證的主要癥狀。輕者排便時直腸粘膜脫出,便后可自行還納;日久逐步發(fā)展為直腸全層脫出,除大便時脫出外,甚至咳嗽、行走、下蹲也脫出,須用手推回或臥床休息后方能回納。如脫出未即時還納,直腸粘膜充血水腫,出血或糜爛。可伴有肛周皮膚潮濕瘙癢、腰骶及腹部墜脹酸痛。脫出時間稍長,沒有及時復位,可造成嵌頓,粘膜由粉紅色變?yōu)榘底仙踔撩訝€壞死,腫脹疼痛,體溫升高,排尿不暢,里急后重,肛門墜脹疼痛。
I度:直腸粘膜脫出,淡紅色,長2-5厘米。質軟,不易出血,便后可自然回復。
Ⅱ度:直腸全層脫出,長5-9厘米,呈圓錐形,淡紅色,表面為環(huán)狀而有層次的粘膜皺襞,觸之較厚,有彈性,便后需用手幫助回復,常伴發(fā)肛門松弛。
Ⅲ度:直腸及部分乙狀結腸脫出,長達10厘米以上,呈圓柱形,表現(xiàn)有較淺的環(huán)狀皺襞,括約肌松弛無力。
是因小兒氣血未旺,發(fā)育未全,或因老年氣血衰退,或因產(chǎn)育,氣血雙虧,或因久瀉久痢、長期咳嗽等,以致中氣不足,氣虛下陷,不能攝納升提,肛門松弛,直腸移位而脫出肛外而成。若因手術或外傷損及肛門,肛門失于禁固,也會導致本病。本病病位在大腸,病因較為復雜,但其根本原因是中氣不足所致。臨床上脫肛以虛證多見。中氣不足,氣虛下陷,不能提舉內臟,氣虛肛門固攝無力,則排便或腹壓增加時直腸脫出。若脫出后未及時還納,局部氣血郁滯,濕聚熱生,則脫出物腫痛并作,里急后重,此時為標實本虛。治療以補中益氣,固攝升提為基本原則。
便秘是加重脫肛的重要原因
脫肛,是指肛管、直腸,甚至嚴重時連乙狀結腸都向下移位,由肛門垂脫向外翻出的一種疾病。醫(yī)學上稱“肛管直腸脫垂”。如果只是黏膜下垂,稱不完全脫垂;如果直腸全層脫垂,則稱完全脫垂;脫垂部分在直腸內,叫內脫垂;如果完全脫出肛門外時,叫外脫垂。
此病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但以兒童和老年人多見。老年人容易脫肛,主要由于老年人全身器官組織衰退,肌肉松弛,骨盆底肌肉張力減退。如長期便秘,排便是反復猛烈用里,則常可造成或加重脫肛。脫肛初期,可因用力排便而發(fā)生從肛門脫出“腫物”,但便后“腫物”可自行縮回。此后,逐漸加重,除排便用力時引起脫肛外,在咳嗽、走路等稍用腹壓的情況下,都可引起脫肛,往往不能自行縮回,必需用手將脫出的腫物托入肛門。如脫出的腫物不能縮回,容易發(fā)生炎癥、腫脹,則出現(xiàn)疼痛,進一步又加重便秘。因此,便秘是引起和加重脫肛的重要因素。
為什么嬰幼兒和老人容易脫肛
5歲以下兒童發(fā)生直腸脫垂非常多見,由于小兒體質嬌嫩,發(fā)育不完全成熟,元氣不實,骶骨彎曲未長成,直腸粘膜下組織也較為疏松,直腸缺乏骶骨的支持,而且直腸與骨盆幾乎筆直,即垂直的狀態(tài),比較活動,不利于固定,而且增加了肛門括約肌的負荷量。長期腹內壓增大,失去對直腸的牽拉固定作用,就易發(fā)生直腸脫垂,這就是小兒易患直腸脫垂的主要原因。
老年人直腸脫垂則多因年老體弱、氣血不足、中氣下陷、氣虛不能收攝而引起。虛是老年人發(fā)病的主要原因。由于老年人全身組織衰退、肌肉松弛,加上一些慢性疾病,如便秘、氣管炎、咳嗽、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難等。頻繁增加腹壓,同時隔肌下降,壓迫腹腔臟器推壓乙狀結腸和直腸向下移位,又由于老年人體弱無力、括約肌松弛、骨盆直腸窩、坐骨直腸窩脂肪量減少,這也是老年人易發(fā)生不完全性直腸脫垂的原因之一。
如何避免小兒脫肛?
1、要使小兒養(yǎng)成每日定時排便的好習慣,切忌坐便盆時間過長。
2、有便秘小兒,平時應多喝水、多吃富含纖維素的食物。
3、有咳嗽及反復腹瀉的病兒,積極治療原發(fā)病為主,以預防脫肛的發(fā)生。對經(jīng)常脫肛不能自行回復的,必須去醫(yī)院進行治療。如果一般的保守治療仍然沒有效果,那就必須進行手術。
臨床診斷
需與嚴重腸套疊的套入部自肛門脫出者及直腸息肉相鑒別,直腸息肉也可由肛門脫出,為較小圓形光滑之腫物,必須注意腸套疊有時也能從肛門翻出,似直腸脫垂Ⅲ度脫垂,如用手指檢查,可觸及直腸肛管與脫垂腸管間的黏膜反折,依據(jù)病史及體征不難鑒別。
脫肛可分為三度:
(1)I度脫垂:為直腸粘膜脫出,脫出物呈淡紅色,長3~5cm,觸之柔軟,無彈性,不易出血,便后可自行回納。
(2)II度脫垂:為直腸全層脫出,脫出物長5~10cm,呈圓錐狀,淡紅色,表面為環(huán)形而有層次的粘膜皺襞,觸之較厚,有彈性,肛門松弛,便后有時需用手回復。
(3)III度脫垂:直腸及部分乙狀結腸脫出,長達10cm以上,呈圓柱形,觸之很厚,肛門松弛無力。
脫肛的癥狀鑒別診斷,I度直腸脫垂應與內痔脫出相鑒別,內痔脫出時痔核呈分顆狀,無環(huán)狀粘膜皺襞,黯紅色或青紫色,容易出血。此外,還有一些疾病應與脫肛相鑒別,如直腸息肉、肛管直腸癌、肛乳頭瘤、肛管疣、贅皮性外痔等。
中醫(yī)辨證
直脫肛,證名。直腸或直腸粘膜脫出肛門外的病證?!?a href="/w/%E8%AF%B8%E7%97%85%E6%BA%90%E5%80%99%E8%AE%BA" title="諸病源候論">諸病源候論.痢病諸候》:“脫肛者,肛門脫出也?!币?a href="/w/%E6%B0%94%E8%99%9A" title="氣虛">氣虛下陷,或胃腸濕熱下注所致。氣虛下陷者,治宜補氣升提,用補中益氣湯,重用人參、黃芪、升麻;虛中挾火而痛者,加黃芩、黃連、槐花;虛寒者,用理中湯。因胃腸濕熱下注,肛脫腫痛者,選用抽薪飲、大分清飲等方。可同時兼用局部熏洗搽敷:寒者用荊芥、胡蔥煎洗,以伏龍肝、鱉頭灰、百藥煎研末,油調敷;熱者用樸硝、白礬湯洗,以黃柏、牡蠣粉摻搽;焮紅腫痛者,以田螺去厴,入冰片,化水搽(見《類證治裁.脫肛》)。濕熱下注大腸者,宜清利濕熱,兼以升提,方用黃芩、黃連、槐角、黃柏、升麻、柴胡等藥,外用五倍子、白礬煎湯熏洗。
怎樣區(qū)別直腸脫垂和內痔脫出
直腸脫垂的癥狀與內痔脫出類似,所以臨床上常常將直腸脫垂與內痔脫出混為一談,都被稱為“脫肛”,但實際上二者有較大的區(qū)別。
①視診:內痔脫出物為充血腫大的痔塊,呈花瓣狀或環(huán)狀,可見有出血,痔核之間凹陷有正常的粘膜。
直腸脫垂的脫出物為直腸,有明顯的放射狀縱形溝紋或直腸環(huán)圈,色淡白或淡紅,無出血。
②指診:內痔脫出,肛門松緊度正常。
直腸脫出,肛門括約肌明顯松弛。
③窺器檢查:內痔用窺器檢查時,可見到粘膜呈花瓣狀且粘膜隆起的肉塊大小不一。
直腸脫垂粘膜呈環(huán)狀隆起,呈均勻狀。
直腸脫垂與內痔脫出要區(qū)分開來,治療的時候最好到專業(yè)的肛腸科醫(yī)院進行明確的診斷,然后采取相對應的治療措施?! ?/p>
脫肛的臨床5大癥狀
1、脫出:這是肛門直腸脫垂的主要癥狀,早期排便時直腸粘膜脫出,便后自行復位;隨著病情的發(fā)
展,身體抵抗力逐漸減弱,日久失治,直腸全層或部分乙狀結腸突出,甚至咳嗽、負重、行路、下蹲時也會脫出,而且不易復位,需要用手推回或臥床休息后,方能復位。
2、出血:一般無出血癥狀,偶爾大便干燥時,擦傷粘膜有滴血,糞便帶血或手紙拭擦時有血,但出血量較少。
3、潮濕:部分病人由于肛門括約肌松弛,收縮無力,常有粘液自肛內溢出,以致有潮濕感。或因其脫出,沒有及時復位,直腸粘膜充血、水腫或糜爛,粘液刺激肛周皮膚而引起搔癢。
4、墜脹:由于粘膜下脫,引起直腸或結腸套疊,壓迫肛門部,產(chǎn)生墜脹,有的還感覺股部和腰骶部瘓脹。
5、嵌頓:大便時,肛門直腸脫出未能及時復位,時間稍長,局部靜脈回流受阻,因而發(fā)炎腫脹,并導致嵌頓。這時,粘膜由紅色逐漸變成暗紅色,甚至出現(xiàn)表淺粘膜糜爛壞死、或脫垂腸段因肛門括約肌收縮而絞窄壞死。病人癥狀亦隨之由局部反應發(fā)展到全身,出現(xiàn)體溫上升,食欲減退,小便困難,大便于結,疼痛墜脹加劇,坐臥不安,甚者發(fā)生腸梗阻癥狀?! ?/p>
治療
手術治療
1、注射法:注射療法主要是將藥物注射于直腸粘膜下層,造成瘢痕,使粘膜與肌層粘連固定;或注射到直腸周圍,便宜腸與周圍組織粘連固定,不再下脫。
2、粘膜切除縫合術:適用于肛管脫垂和直腸下部脫垂。
3、瘢痕支持固定術:適用于I、Ⅱ度直腸脫垂,并伴有肛門松弛者,但對腸炎、痢疾、腹瀉和肛門直腸急性炎癥的病人,不宜使用。
4、線狀烙法
5、縱切橫縫術:適用于Ⅰ度和Ⅱ度脫垂。
6、肛門緊縮術:適用于直腸脫垂并發(fā)肛門松弛和肛門失禁者,但對肛門直腸急性炎癥、腸炎和腹瀉等疾病患者,不宜采用。
7、肛管直腸縮窄術:適用于老年人和全身情況不好的不能做大手術的病人。
8、直腸前方懸吊固定術:此術式為目前美國和加拿大等國用來修復完全性直腸脫垂的最常見手術?! ?/p>
中醫(yī)治療
此病多為氣虛下陷,長時間腹瀉不愈、久病臥床傷氣、大便干結,均可以出現(xiàn)脫肛。
治以補益中氣,升提下陷。藥用炙黃芪、黨參、白術、升麻、柴胡、當歸、陳皮。便秘加熟軍;有熱加連翹、梔子;陰虛加玄參、生地。
治脫肛方:
組成:沙參5克,麥冬12克,黃芩10克,黃連5克,當歸6克,生地15克,枳殼6克,厚樸9克,烏梅9克,白芍9克。 功效:清熱涼血,利肛收斂。 主治:肺熱氣虛之脫肛。 用法:水煎服,每日劑。
2.收肛散(柏蓮松教授) 組成:五倍子9克,炒浮萍草9克,龍骨9克,木賊草9大象。 功效:收澀固脫。 主治:肛門直腸粘膜脫垂Ⅰ、Ⅱ度。 用法:共研細末,干擦或麻油調敷。
3.提肛湯(王靜安主任醫(yī)師) 組成:黃芪15克,升麻5克,當歸10克,枳殼10克,炒淮山藥15克,沙參15克,麥冬10克,烏梅15克,白芍15克。 功效:升陽舉陷,益氣滋陰。 主治:小兒脫肛。 加減:若小兒滑瀉不禁,可加煨訶子10克;炙粟殼5克,以清之;若久瀉虛寒甚者,可加良姜3克,附片5克溫補中陽。本方為自擬方,臨床運用30余年,有效率達96%。 用法:日1劑,水煎,分早、中、晚服。
4. 脫肛液(李潤庭主任醫(yī)師) 組成:明礬6克,鹽酸普魯卡因2克,加水至100毫升。 功效:固腸收澀。 主治:直腸脫垂。 用法:注射于直腸周圍或直腸粘膜層與肌層之間。
5. 益氣升陽湯(張夢儂名中醫(yī)) 組成:黃芪15克,當歸10克,黨參15克,白術10克,柴胡10克,生麻10克,炙甘草10克,樗樹皮10克,陳皮10克,罌粟殼10克。 功效:益氣升陽。 主治:脫肛。 用法:每日劑,水煎3次分服。
中醫(yī)食療
1.田螺燉豬肉 用田螺肉120克、豬肉120克。將洗干凈的田螺肉、豬肉入鍋共燉。每日劑,分4次服食。
2.何首烏煲雞 何首烏30克,雌雞1只(約500克)。將雞宰殺去毛及內臟,以白紗布兩、三層包何首烏末,納雞腹內,加清水適量,放入鍋內,煲至雞肉離骨,取出首烏末,加鹽、油、姜、酒調味,飲湯食雞肉。一日內分2次服完。
3.黃花木耳湯 黃花菜(又名金針菜)100克、木耳25克、白糖5克。將黃花菜、木耳洗凈去雜質,加水煮1小時,原湯加白糖調勻服食。
4.鯽魚黃芪湯 鯽魚150—200克,黃芪15—20克,枳殼9克(炒)。將鯽魚去鰓、鱗、內臟,先煎黃芪、枳殼,30分鐘后下鯽魚,魚熟后取湯飲之,可少加生姜、鹽以調味?! ?/p>
飲食調養(yǎng)
中醫(yī)認為脫肛是由于氣虛下陷,不能收攝,以致肛管直腸向外脫出。患有脫肛的病人平時宜進食滋補性食物,如豬、牛、羊肉、雞、蛋類、黃鱔等。也可以用黨參、黃芪、山藥、蓮 子、大米煮粥經(jīng)常服食,還要忌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等,戒煙酒,對生冷滑膩及寒冷性食物,亦應盡量少食。在食物調治方面,可選擇以下食療方:
(1)黃芪黨參大棗粥:
黃芪30—55克,黨參20克,大棗10枚,大米適量,加清水共煮粥。粥成加入白糖調味再煮片刻即食。
豬大腸300克,糯米30克,綠豆50克。將豬大腸洗凈,糯米與綠豆用清水浸泡1小時,然后把糯米、綠豆放入大腸內并加入少許水和食鹽,腸兩端用線扎緊,放入鍋內加水煮2小時即可服食。
(3)鱔魚苡米湯:
黃鱔250克,苡米50克。將黃鱔洗凈,與苡米同煲湯,鹽調味服食。
(4)海參瘦肉湯:
海參30克,瘦肉適量。加清水適量共煲湯,鹽調味服食?! ?/p>
治療措施
(1)保守療法
如果脫肛繼發(fā)于便秘、腹瀉等疾病,就要積極治療這些原發(fā)病,原發(fā)病治好了,脫肛多能痊愈。治療期間不能蹲位排便,要立位、側臥位或仰臥位排便,小嬰兒可直著腿把屎把尿,大孩子可坐高盆排便,就是把便盆放在高椅子上拉屎。如能堅持1~2個月,多數(shù)脫肛可以痊愈。如改變排便方法后脫肛未愈則可行手法復位,用紗布折成厚墊,壓住肛門,用粘膏將兩臀拉緊粘牢,令小兒臥床1 ~2周,堅持臥位排便,多可痊愈。
(2)中醫(yī)治療
此病多為氣虛下陷,長時間腹瀉不愈、久病臥床傷氣、大便干結,均可以出現(xiàn)脫肛。治以補益中氣,升提下陷。藥用炙黃芪、黨參、白術、升麻、柴胡、當歸、陳皮。便秘加熟軍;有熱加連翹、梔子;陰虛加玄參、生地。另外可以針灸百會、長強,病久加足三里。
非手術治療
如果脫肛繼發(fā)于便秘,腹瀉等疾病,就要積極治療這些原發(fā)病,原發(fā)病治好了,脫肛多能痊愈.現(xiàn)在很多醫(yī)院都給脫肛患者推薦土醫(yī)之家消痔栓治療。治療期間不能蹲位排便,要立位,側臥位或仰臥位排便,小嬰兒可直著腿把屎把尿,大孩子可坐高盆排便,就是把便盆放在高椅子上拉屎.如能堅持1~2個月,多數(shù)脫肛可以痊愈.如改變排便方法后脫肛未愈則可行手法復位,用紗布折成厚墊,壓住肛門,用粘膏將兩臀拉緊粘牢,令小兒臥床1 ~2周,堅持臥位排便,多可痊愈。
脫肛的危害
脫肛對人的身體及生活都有諸多危害:
一、脫肛初期有便秘、排便無規(guī)律,總感覺直腸滿脹和排便不凈。在排便的時候有腫物脫出,但可自行縮回。
二、脫肛逐漸加重后,除排便用力時引起脫肛外,在咳嗽、走路等稍用腹壓的情況下,都可引起脫肛,往往不能自行縮回,必需用手將脫出的腫物托入肛門。由于經(jīng)常脫出而排出粘液會經(jīng)常污染內褲。
三、脫肛導致腸粘膜受損傷發(fā)生潰瘍時,還可引起出血和腹瀉。如脫出的腫物不能縮回,容易發(fā)生炎癥、腫脹,則出現(xiàn)疼痛,進一步又加重便秘。
四、脫垂在直腸內反復下降和回縮,引起粘膜充血水腫,常由肛門流出大量粘液和血性物?;颊叱8?a href="/w/%E7%9B%86%E9%83%A8" title="盆部">盆部和腰骶部墜脹、拖拽,會陰部及股后部鈍痛等。
脫肛(直腸脫垂)較嚴重的,長期脫垂將致陰部神經(jīng)損傷產(chǎn)生肛門失禁、潰瘍、肛周感染、直腸出血,脫垂腸段水腫、狹窄及壞死的危險,所以,患者不要盲目擅自用藥或進行不科學的治療延誤病情。
預防保健
本病是先天性和后天性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增強小兒體質,保證合理營養(yǎng),促進小兒生長發(fā)育。
1.要及時治療腹瀉以及感染性腸炎、慢性痢疾等疾病,對兒童腹瀉及痢疾要尤其重視。
2.多食蔬菜防止便秘。
3.養(yǎng)成良好的如廁習慣,忌久蹲茅廁用力排便。
4.應積極預防和治療百日咳、慢性氣管炎、肺氣腫等能增加腹壓的疾病。
5.要適當注意休息。
6.經(jīng)常作提肛運動以增加肛門括約肌的功能。
總之直腸脫垂形成的原因多種多樣,在生活中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對預防該病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孕婦脫肛應該怎么辦?
很多的女性在懷孕期間會有便秘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這樣就加大了脫肛的發(fā)生率。一般來說,孕婦脫肛發(fā)生后,孕婦最好不要亂吃藥,應該盡快到醫(yī)院進行處理。孕婦由于特殊生理時期的影響,屬于便秘高發(fā)人群。女性在懷孕期間,膨大的子宮體壓迫結腸,使糞便運轉速度減慢,導致不能正常排便。同時,孕婦內分泌水平變化,孕激素增多,而孕激素能降低胃腸道平滑肌的張力,導致孕婦便秘、孕婦脫肛。
孕婦脫肛患者不可進行肛腸疾病的手術,且一旦出現(xiàn)脫肛癥狀最好到醫(yī)院咨詢醫(yī)生,依據(jù)個人具體情況采取相應措施治療。如果孕婦脫肛患者進行套扎和冷凍或激光等特殊治療或手術切除,均會冒有一定的風險。因此,只要不是大量或經(jīng)常出血,還是等到分娩以后,再進行徹底治療。萬一孕婦脫肛不能托回肛內,應及時到醫(yī)院進行診治。
孕婦脫肛一般采用保守療法。
就是平時以飲食療法為主,多吃富含粗纖維的蔬菜和水果。對于習慣性便秘者,可經(jīng)常食用一些潤腸通便的食品。這樣,才能保持大便通暢。另外,在上廁所時,應采用坐抗式,而且排便時間不宜過長。如果在排便時,孕婦脫肛應及時進行處理:排便后,先洗凈肛門,然后躺在床上,墊高臀部,在柔軟的便紙上放些食油,手拿油紙,將痔瘡輕輕推入肛門,再用手指將痔輕輕地推入深處,然后塞進一顆刺激性小的肛門栓。但是,不要馬上起床活動,最好還要做提肛運動5-10分鐘。如果在走路、咳嗽時,都會使痔瘡脫出,那么,按上述方法處理以后,在肛門口還要用多層紗布抵壓住,外加丁字帶固定?! ?/p>
孕婦脫肛怎么治療?
產(chǎn)后脫肛相當于西醫(yī)的肛管、脫肛。本病多見分娩時過早迸氣,腹壓增加而致。亦可見于產(chǎn)程過長,孕婦疲憊不堪,中氣耗傷,加上迸氣而致。產(chǎn)后便秘也是誘發(fā)本病的原因。治療產(chǎn)后脫肛,下面有幾款中藥補湯可供參考。
1.氣虛治法:補中益氣,升陷固脫。
方藥:補中益氣湯加減。
2.腎虛治法:補腎益氣固脫。
方藥:益腎固脫湯(驗方)。
方藥:葛根芩連湯加減。
方藥:兩地湯合麻仁丸加減?! ?/p>
脫肛與內痔脫出的區(qū)別
直腸粘膜脫垂常常與內痔脫出混談,都被稱為“脫肛”,但實際上二者有較的區(qū)別。
①視診:
內痔脫出物為充血腫大的痔塊,呈花瓣狀或環(huán)狀,可見有出血,痔核之間凹陷有正常的粘膜。
直腸脫垂的脫出物為直腸,有明顯的放射狀縱形溝紋或直腸環(huán)圈,色淡白或淡紅,無出血。
②指診:
內痔脫出,肛門松緊度正常。
直腸脫出,肛門括約肌明顯松弛。
③窺器檢查:
內痔用窺器檢查時,可見到粘膜呈花瓣狀且粘膜隆起的肉塊大小不一。
直腸脫垂粘膜呈環(huán)狀隆起,呈均勻狀?! ?/p>
相關知識
便秘和脫肛有什么關系?
脫肛,是指肛管、直腸,甚至嚴重時連乙狀結腸都向下移位,由肛門垂脫向外翻出的一種疾病。醫(yī)學上稱“肛管直腸脫垂”。
如果只是黏膜下垂,稱不完全脫垂;如果直腸全層脫垂,則稱完全脫垂;脫垂部分在直腸內,叫內脫垂;如果完全脫出肛門外時,叫外脫垂。此病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但以兒童和老年人多見。老年人容易脫肛,主要由于老年人全身器官組織衰退,肌肉松弛,骨盆底肌肉張力減退。如長期便秘,排便是反復猛烈用里,則常可造成或加重脫肛。
脫肛初期,可因用力排便而發(fā)生從肛門脫出“腫物”,但便后“腫物”可自行縮回。此后,逐漸加重,除排便用力時引起脫肛外,在咳嗽、走路等稍用腹壓的情況下,都可引起脫肛,往往不能自行縮回,必需用手將脫出的腫物托入肛門。如脫出的腫物不能縮回,容易發(fā)生炎癥、腫脹,則出現(xiàn)疼痛,進一步又加重便秘。因此,便秘是引起和加重脫肛的重要因素。
容易引起脫肛的肛腸疾病
1.直腸脫垂
不論是直腸粘膜脫垂,還是直腸全層脫垂,排便時均可脫出,便后收縮能回納,有的需用手托回,常因粘液流出染污內衣,伴肛周瘙癢。當粘膜損傷,可發(fā)生潰瘍和出血。令患者蹲位用力,粘膜脫垂見腫物中心向外有放射狀溝,指診只是兩層折疊粘膜。完全性脫垂為全層腸壁翻出,粘膜呈同心環(huán)狀皺襞,腫物有層層折疊,如倒寶塔狀。
2.內痔
便時內痔脫出肛門外,便后痔團自行回納者為Ⅱ期內痔;便后痔團不能回納,需用手法復位者為Ⅲ期內痔。痔團紫紅或鮮紅色,似草莓狀,粘膜菲薄易出血。
3.直腸息肉
直腸下端息肉可隨排便脫出肛門外,能自行回納,息肉表面為粘膜,粘膜發(fā)炎時呈草莓狀,脫出息肉有蒂,常易出血。
4.肛乳頭肥大
除小的三角狀、米粒狀肥大的肛乳頭外,較大的肛乳頭可隨排便脫出肛門外,部分能自行回納,有的需用手托回復位,臨床僅有肛門不適、無壓痛,很少出血,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數(shù)個。
5.腫瘤
直腸腺瘤、絨毛狀或乳頭狀腺瘤、黑色素瘤、低位直腸癌等可隨排糞脫出肛門外,伴
有便血和膿血便。肛管癌可疼痛和出血,腫物呈菜花樣,常在肛門外。
6.外痔
常因糞便干結,排糞用力后肛緣外突發(fā)生腫物、疼痛明顯,局部為圓形腫物,觸痛明顯,皮下有紫藍色結節(jié),多為血栓性外痔;肛門皮膚反復輕微損傷和感染,可使皮膚紅、腫、熱、痛、皮膚皺褶腫大形成炎性外痔;炎癥消退后,遺留成皮贅,為結締組織性外痔,僅有便后肛門部不適,不易清潔或瘙癢等癥狀。
脫肛便血怎么治?
便血不一定是痔瘡的杰作,而脫肛病人也會有出血的現(xiàn)象。那么,脫肛出血如何治療呢?這就需要我們對其治療方法有個全面的認識。
治療脫肛(直腸脫垂)的方法較多,但是手術治療是治療脫肛出血的重要方法,直腸脫垂(脫肛)手術治療的目的是糾正直腸脫垂,避免肛門失禁和排便困難,盡量減少手術并發(fā)癥。治療直腸脫垂(脫肛)的常用方法如下:
1、一般療法
養(yǎng)成定時排便的習慣,蹲踞時間不可太長,避免便秘、腹瀉或脫肛出血,便后立即復位,以改善局部情況,囑病人每日自行收縮肛門多次,以增加肛門括約肌的能力。同時可以服用補中益氣丸,中藥熏洗和外敷,以及針灸等治療。
2、注射療法
直腸粘膜下及直腸壁外注射硬化劑,造成無菌炎癥產(chǎn)生粘連,使松弛滑動的直腸固定。
3、手術療法
直腸粘膜分段結扎術:在直腸粘膜右前、左后、右位無血管行走區(qū),做縱形排列結扎粘膜,形成縱形的三個鏈條狀粘膜瘢痕,利用瘢痕支持松弛的直腸粘膜。
肛門環(huán)縮術:麻醉下在肛門前后各切一小口,用血管鉗在皮下繞肛門潛行分離,使二切口相通,置入金屬線(或滌綸帶)結成環(huán)狀,使肛門容一指通過,以制止直腸脫垂(脫肛)。
經(jīng)腹手術:重度的直腸完全性脫垂患者,可經(jīng)腹實施直腸懸吊固定術、直腸骶前韌帶固定術、直腸前壁折疊術、直腸前切除術、腹腔鏡手術等等。
所以,患者在出現(xiàn)脫肛出血現(xiàn)象后,一定及時去醫(yī)院進行檢查,然后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法進行治療。
癥狀查詢專題
點擊部位名稱可查詢更多相關疾病
|
按癥狀名稱開頭字母查詢癥狀: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J | K | L | M | N | P | Q | R | S | T | W | X | Y | Z
參看
- 《中醫(yī)外科學》- 脫肛
- 《自我調養(yǎng)巧治病》- 脫肛
- 《小兒常見病單驗方》- 脫肛
- 《老年百病防治》- 脫肛
- 《家庭醫(yī)學百科·醫(yī)療康復篇》- 直腸脫垂
- 《普通外科學》- 直腸脫垂
- 《默克家庭診療手冊》- 直腸脫垂
健康問答網(wǎng)關于直腸脫垂的相關提問
Error: It's not possible to get http://www.wenda120.com/tags/717/rss... |
Error: It's not possible to get http://www.wenda120.com/tags/2224/rss... |
|
|
關于“脫肛”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給脫肛條目的留言--125.215.44.193 2015年4月6日 (一) 11:45 (CST) 留言: 怎么這么亂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