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莧
A+醫(yī)學(xué)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鐵莧 | 中藥圖典 |
鐵莧 Tiě Xiàn |
|
---|---|
![]() |
|
別名 | 人莧、海蚌含珠、撮斗撮金珠、六合草、半邊珠、野黃麻、王碗捧真珠、糞斗草、血見(jiàn)愁、鳳眼草、肉草、噴水草、小耳朵草、大青草、貓眼草、蜆草、葉里藏珠、痢疾草、野麻草、蚌殼草、鐵燈碗、筒筒草、七盞燈、血布袋、布袋口、皮撮珍珠、珍珠草、瓢里珍珠、玉碗捧真珠、田螺草、野苦麻、貓眼菜、寒熱草、葉里仙桃、金畚斗、金盤野莧菜、沙罐草、燈盞窩、金石榴、茶絲黃、水芥、下合草、瓦片草 |
功效作用 | 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消積。主痢疾;泄瀉;吐血;衄血;尿血;崩漏;小兒疳積;癰癤瘡瘍;皮膚濕疹 |
英文名 | Copperleaf Herb |
始載于 | 《植物名實(shí)圖考》 |
毒性 | |
歸經(jīng) | 心經(jīng)、肺經(jīng)、小腸經(jīng)、大腸經(jīng) |
藥性 | 平 |
藥味 | 苦、澀 |
【異名】
人莧、海蚌含珠、撮斗撮金珠(《植物名實(shí)圖考》),六合草、半邊珠(《草木便方》),野黃麻(《天寶本草》),王碗捧真珠、糞斗草(《福建民間草藥》),血見(jiàn)愁(《安徽藥材》),鳳眼草(《藥材資料匯編》),肉草、噴水草(《廣西中獸醫(yī)藥植》),小耳朵草、大青草(《江蘇植藥志》),貓眼草、蜆草(《南寧市藥物志》),葉里藏珠、痢疾草(《江西民間草藥》),野麻草(《閩南民間草藥》),蚌殼草、鐵燈碗、筒筒草(《四川中藥志》),七盞燈(《重慶草藥》),血布袋、布袋口(《中國(guó)藥植圖鑒》),皮撮珍珠、珍珠草、瓢里珍珠、田螺草、海底藏珍珠(《湖南藥物志》),藏珠草(《廣東中藥》Ⅱ),野六麻、野苦麻(《閩東本草》),貓眼菜(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cè)》),撮斗珍珠(《江西草藥》),螢火蟲(chóng)草、野棉花、寒熱草(《上海常用中草藥》),葉下雙桃、葉里仙桃、金畚斗、野絡(luò)麻、老鼠耳朵草、金盤野莧菜(《浙江民間常用草藥》),含珠草(《廣西中草藥》),沙罐草(《陜西中草藥》)、燈盞窩、草蚌含珠(《貴州草藥》),山黃麻(《福建中草藥》),麻子草(廣東《醫(yī)藥科技動(dòng)態(tài)》(8):3,1971)。
【來(lái)源】
目錄 |
植物形態(tài)
鐵莧菜一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葉互生,卵狀菱形至橢圓形,長(zhǎng)2.5~8厘米,寬1.5~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鈍齒,兩面有毛或近于無(wú)毛?;?a href="/w/%E5%8D%95%E6%80%A7" title="單性">單性,雌雄同株,穗狀花序腋生;雄花序極短,長(zhǎng)2~10毫米,生于極小的苞片內(nèi);雌花序生于葉狀苞片內(nèi);苞片開(kāi)展時(shí)腎形,長(zhǎng)1~2厘米,合時(shí)如蚌,邊緣有鈍鋸齒,基部心形;花萼4裂;無(wú)花瓣;雄蕊8;子房3室。蒴果小,三角狀半圓形,被粗毛;種子卵形,長(zhǎng)約2毫米,灰褐色。花期5~7月。果期7~10月。生于曠野、路邊較濕潤(rùn)的地方。分布黃河流域中下游及長(zhǎng)江以南各地。
【采集】
5~7月間采收,除去泥土,曬干。
【藥材】
干燥的帶根全草,根自根莖處作須狀分出,莖表面灰紫色或灰棕色,長(zhǎng)約30厘米,密被白色毛。
質(zhì)堅(jiān)易折斷,斷面裂片狀,黃白色,中心有疏松的白色髓部或巳成空洞。
莖上部殘留葉片,多破碎皺縮。
氣微芳香,味淡。
主產(chǎn)江蘇,廣東、廣西、福建、四川、江西、安徽等地亦產(chǎn)。
【化學(xué)成分】
可能含有生物堿、甙類、還原性糖類或其他還原性物質(zhì)、鞣質(zhì)、淀粉、油脂或蠟等?! ?/p>
藥理作用
鐵莧水煎液在體外對(duì)幾種常見(jiàn)的痢疾桿菌都有抗菌作用,尤其對(duì)志賀氏痢疾桿菌效果好(試管內(nèi)2倍稀釋法),在稀釋度為1:256時(shí),不但有抑菌效力,且有殺菌作用。
對(duì)舒氏和弗氏痢疾桿菌作用次之,對(duì)宋內(nèi)氏痢疾桿菌效果最差。
以鐵莧制成的片劑,在體外亦有同樣抗痢疾桿菌之效。
50%鐵莧煎劑在體外對(duì)金黃色葡萄球菌、霍亂弧菌、炭疽桿菌、舒氏痢疾桿菌有不同程度抑菌作用(瓊脂平板法);其根,莖、葉中皆含抗菌成分,但對(duì)不同細(xì)菌,用植物的不同部分其抗菌效力似有差異;鐵莧醇提物亦有同樣抗菌作用?! ?/p>
性狀
【性味】
苦澀,平。
①《草木便方》:辛。
②《福建民間草藥》:微苦澀,平。
③《廣西中藥志》:味淡澀,性平。
④《河北中藥手冊(cè)》:性涼,微甘苦。
【歸經(jīng)】
《泉州本草》:入心,肺,大、小腸經(jīng)。
功用主治
治痢疾,腹瀉,咳嗽吐血,便血,子宮出血,疳積,腹脹,皮炎,濕疹,創(chuàng)傷出血。
①《植物名實(shí)圖考》:為刀創(chuàng)要藥。
②《草木便方》:止瀉痢,治虛熱,牙痛腮腫,二便熱結(jié)。
③《天寶本草》:利水通淋,走小腸。
紅痢用酒下,白痢煎茶下。
④《四川中藥志》:清熱,利二便。
⑤《本草推陳》:止血。
適用于吐血、下血,刀瘡,跌打傷等。
⑥《中國(guó)藥植圖鑒》:鮮草搗爛涂,治皮膚病;煎服,鎮(zhèn)咳,治肺病?! ?/p>
用法與用量
內(nèi)服:煎湯,3~5錢(鮮者1~2兩),外用:搗敷。
【宜忌】
《泉州本草》:孕婦忌用,老弱氣虛者少用。
【選方】
①治痢疾墜脹:鐵莧、辰砂草、過(guò)路黃。水煎服。(《四川中藥志》)
②治腸炎,痢疾,吐血,衄血,便血,咳嗽氣喘:鐵莧干品一至二兩。水煎服。(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cè)》)
③治皮炎,濕疹:鐵莧煎水外洗。(廣州部隊(duì)《常用中草藥手冊(cè)》)
④治阿米巴痢疾:鮮鐵莧菜根、鮮鳳尾草根各一兩,腹痛加鮮南瓜藤卷須五錢。水煎濃什,早晚空腹服。
⑤治外傷出血:鮮鐵莧菜適量,白糖少許。搗爛外敷。
⑥治蛇咬傷:鐵莧菜、半邊蓮、大青葉各一兩。水煎服。 (④方以下出《江西草藥》)
⑦治跌打創(chuàng)傷:血見(jiàn)愁六錢至-兩。水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⑧治小兒疳積:鮮鐵莧菜一至二兩,和豬肝煎汁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⑨治小兒腹脹,睪丸腫大:鐵莧菜鮮品一至二兩。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⑩治子宮出血:鐵莧菜鮮品一至二兩。搗汁服或水煎服。(《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cè)》)
⑾治乳汁不足:鐵莧菜鮮晶五錢至一兩,或干品二至三錢。煎水,煮魚(yú)服。(《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cè)》)
⑿治丹疹,濕疹:燈盞窩搗絨,取汁外擦。(《貴州草藥》)
⒁治附骨疽瘺管:鐵莧菜干品二至三兩,勾兒茶干根莖二兩。酒、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臨床應(yīng)用
①治療菌痢、腸炎鐵莧具有收斂、保護(hù)腸粘膜、消炎抑菌的作用,臨床應(yīng)用較廣泛,無(wú)不良副作用。
據(jù)數(shù)十例至上千例的觀察,治愈率均在95%以上。
一般在用藥2~3天內(nèi)癥狀即獲控制。
大多在4~5天內(nèi)糞檢轉(zhuǎn)陰性。
用法:新鮮全草2兩至0.5斤,干品0.5~2兩,切碎、水煎,每日~3次分服;或曬干研粉,每次錢,日服3次;或制成片劑,每服4片(每片0.4克),每日4次。
均以5~7天為一療程。
亦可用煎液灌腸。
對(duì)中毒性菌痢,需根據(jù)病情采取綜合治療。
②治療阿米巴痢疾據(jù)27例較系統(tǒng)觀察,用藥2~6天(平均3.75天)癥狀全部消失,2~9天(平均5.2天)糞檢轉(zhuǎn)陰性。
另報(bào)道110例亦獲顯效。
用法:全草(干品)1~2兩,水煎,每日2次分服。
5~10天為一療程。
③治療腸傷寒每日用麻子草(全草鮮品)2兩,制成煎液200毫升,2次分服。
并可酌情加用消山虎,每次~1兩(干品)煎服,以助退熱。
|
關(guān)于“鐵莧”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wú)留言 | |
添加留言 |